2016年5月30日下午3点,社科楼C115座无虚席,永利集团304am“南冥坛席”第十二期,有幸邀请到上海大学永利集团304am冯奇教授,与外院师生共同探讨“文化身份与典籍外译:基于《三字经》英译的思考”。本次沙龙由陈鸣芬教授主持。
冯教授首先阐述了文化身份的概念,认为其可理解为源语文化身份、译语文化身份和译者文化身份三种,并指出译者文化身份的获得方式包括寻求源语和译语的平衡,源语向译语的推进,以及形式与意义并重三种。接着冯教授以中华经典《三字经》的对比翻译为例,重点阐释了译者应如何在坚持译文忠实与通顺的原则下,体现其文化身份。
冯教授随后介绍了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之一的《三字经》,指出其主要包括的中国传统文化、文学、历史和人伦义理、忠孝节义等,其最主要的特征是每行三字,规律押韵及思想经典。进而指出,翻译的难点在于译入语,例如英语需要形式与内容的忠实,即每行三个单词,每小节又需保持韵律,同时确保意义对应完整。冯教授接着通过列举《三字经》里的经典概念“十干”、“三纲”和“五常”等和书名的对比译文,说明体现源语、译语及译者文化身份尤其重要,只有这样才可把中华文化经典传播到不同文明中去。冯教授之后通过例举王宝童、翟里斯及赵彦春的翻译版本,分别从形式和语义、形式与内容及系统意义与语境意义给出分析,具体形象地阐述了中华典籍《三字经》的翻译应像赵彦春的译本,能够形意并重地表达《三字经》,既体现形式,又准确表意。
沙龙的交流环节中,冯教授和现场师生分享了其在上海大学永利集团304am翻译硕士讲授《中华典籍翻译》课程的具体设置和评估方法。认为,该课程可帮助员工提高经典文化修养,并通过尝试翻译让员工有意识、有能力关注中华典籍翻译,通过举一反三,牢记文化身份,提高翻译水平和质量。
整场沙龙气氛活跃,冯教授语言幽默风趣,讲解深入浅出,现场师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沉浸于中华典籍《三字经》的对比翻译赏析,受益良多。陈鸣芬教授最后总结道,译者只有牢记文化身份,才可在“忠实”与“通顺” 的翻译原则指导下,译好中华典籍,传播经典文化,讲好中国故事。两小时的中华典籍翻译探讨令在做师生感受良多,意犹未尽。沙龙在热烈的掌声中收尾,大家共同期待第十三场沙龙的精彩开讲。 撰稿:2015级英语口译班 王旭
摄影:2015级英语笔译班 陈世佩